首页> 行业资讯 > 正文

行业资讯

社内资讯

新闻观察 | 合理配置书号资源 推动出版高质发展

作者:尚跃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日期:2021-01-15

书号是国家给图书的“出生证”,每到新年伊始,书号申领和配置就成为出版社关注的一个焦点。不少出版社盘算社里的书号用量,盼望在新的一年能够多得到一些书号资源,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在把高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进精品生产,提高出版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当下,书号资源的合理调控和配置对整个出版事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书总量逐年提高,40多年来增长了数十倍,这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在出版业的体现。同时,针对书号申领使用基本不受限制、数量一度无序激增、买卖书号滋生等乱象,1995年起,国家采取措施,严格书号管理制度。2008年7月,国家开始推行书号实名申领试点工作。2009年1月,书号实名申领工作全面展开。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书号总量增长过快势头,也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各界人士著述出版的需要,但新书出版品种过多、出版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更有甚者,有的出版社大肆卖书号,放弃内容审核把关,不履行编校职责,放任没有资质的合作公司胡乱制作从内容质量到编校质量都不合格的图书牟利,出版社的社会责任淡化、文化功能退化,出版物内容质量堪忧。

为扭转这一局面,近几年来,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规范书号实名申领,加强书号总量宏观调控,要求出版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出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多出有益于提升民族素养、有益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益于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有益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有益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图书,成效是显著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现在每年出版的几十万种图书里,让人喜闻乐见,能够立于当世、传之后世的精品力作还不是很多,出版物整体质量亟须提升。优化书号结构布局,严格执行书号实名申领,就是要从源头阻止低劣平庸图书流入市场,同时形成书号资源向优质选题、优秀出版社倾斜的良好业态,保证好书不断涌现,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出版物的阅读需要。

出版单位要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国家加强书号调控的初衷与良苦用心,不能将此举视作对自己手脚的束缚,而应看作是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良性发展的契机。从出版社经营角度来说,减少书号使用量,能使出版社将有限的资金和人力优先用于优秀图书的出版,提高出版效率,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编辑工作角度来说,减少书号使用量,能使编辑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开发优秀选题,用心用情编辑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出版价值高的图书,在提高图书质量、扩大单品种双效益上精耕细作,多出精品优品。作品质量提升了,出版业持续繁荣发展才有稳定保障。合理配置书号资源,推动中国出版从品种数量扩张向高质高效发展转型,国家、出版社、编辑和读者应该都是赢家。一些出版社这几年主动压减出书数量,效益未减反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对那些“吃书号饭”、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出版社来说,书号调控自然是极其敏感和可怕的。但对大多数出版社而言,大可不必纠结于书号是否比上一年多了几个还是少了几个,而应把精力集中在守正创新、开发优秀选题、打造品牌图书上。国家调控书号数量的目的是鼓励出版社多出好书。对规范经营的出版社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利好。只要是对国家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昌明有利的选题,书号绝对不是问题。

各出版社要想保持每年合适的书号量,必须从年度选题计划抓起,在选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滤去泡沫,筛去空耗出版资源、内容价值低、可出可不出或不该出的选题。这些年来,在出版社年度选题计划里,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个别出版社年度选题计划缺乏宏观战略思考,没有长远发展的意识,只做一锤子买卖,选题多是些价值不高的合作书;或年度选题计划里充斥着不少似曾相识的“前度刘郎”,年年报选题年年不出,三年五年下来,“年度选题”成了吃书号空饷的“专业户”;或制订年度选题计划不作全局谋划,临时抱佛脚,不少选题是为申领书号“拉壮丁”充数的,到年底完成率自然低得可怜。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根本纠正,出版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出版事业为读者出好书,为时代立言,为民族立心,出版工作者请务必珍惜这份荣誉、重视这份责任,为党和国家守好这道关口。